close

和系上同學與系上行政人員一起去爬山的經驗一轉眼也已經過了4個月了。

這4個月下來,每每的爬山都給我不同的感覺。

說也奇怪,明明爬著相同的路線,可是有的時候覺得挺累,但有的時候反而覺得很輕鬆。我想,這應該與心情是有關係的!

心情放輕鬆時,腳步自然輕快,爬起來也比較沒有「沉重感」。

 

除了心情之外,有一項的功夫也很重要,那就是:配合地形作好自己氣力的分配!

我一開始在爬的時候,總是想要一鼓作氣地往上爬。當時我總是認為往上爬就對了,不要停下來。不過,雖然這種不斷向上的心態是對的,但是爬到後段疲憊感就會上來了。

這種一鼓作氣式的爬山方式不一定不好,或許當下那一次自己可以咬緊牙關依然登上目的地,不過下一次呢?往後數次呢?

若還是沒有妥善分配好自己的氣力,累積數次的疲憊感之後就會慢慢地不想再爬了…。


 

根據地形分配氣力,不要盲目地爬,做好生理與心理的建設功夫,如此才有續航力

短程還好,一旦路途頗長時,就要注意氣力的分配了,如此才能「行得長,走得久」,且降低心理與生理上的負擔。

當地形不陡時,自己先好好地作好呼吸,一定要讓自己的呼吸在還沒進入陡區之前都不要有「喘」的狀態。如果在平地就開始喘了,那想當然爾,之後較累坡段就不用說。

要能夠不喘不是件容易的事,要用腹式呼吸,盡可能讓自己每一次的呼吸都要感覺「氣是往下,往腳底下沉」,而不是氣一落入腹腔就又被吐出來,這樣子的腹式呼吸還是不對的!

然後,吐吶的頻率也挺重要,一開始,不彷可以以「走4步吸氣,走4步呼氣」的方式,之後「走4步吸氣,走8步呼氣」,再之後「走4步吸氣,4步停氣,8步呼氣」。這樣的方式不是絕對,但是一開始可以先這樣子練習,走習慣之後自己就會發現在爬山時比較不會這麼的喘了。

另外,除了上述的生理控制之外,心理的調適也可以做看看。在爬山時可以想像著自己每一步踩下去時,有自然能量流回腳中,有點像「反作用力的回饋」。爬到某個高處時,若視野不錯,深深地作個深呼吸吧!展開雙手擁抱美麗的景色(這個動作能做出來最好,但若害羞也沒關係,只要深呼吸時心裡想像著也行)。這種體會自然回饋的想像我覺得還挺有趣的。的確,它有點像催眠。有人會認為「這只不過是一種自以為的想像,心理作用啦」!沒錯,這就是心理作用!其實不一定要用我這樣的方式,只要能夠體現自然給你的回饋,那就可以了。這種感受自然的回饋有時看似心理作用,但是它往往會在自己氣力開始衰退時,發揮支持與再造氣力的功能喔!

當地形陡峭時,把自己先前在平地累積的能量聚集起來,然後選擇一個定點作為step目標,然後全力往上爬到那個step目標才休息。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,那就是盡力去控制能量潰損的速率。當然,潰損的速率要盡量不要太大,影響的要素就跟之前的呼吸與心理建設的功夫有關係了。


以上只是個人這4個月以來爬山的心得,在此處想把它寫下來作個紀錄。

我想,爬山這種不斷向上的感覺其實在追求任何事物時都會遇到,所以爬山的道理在其它事物上也是可以做個參考的。

希望未來時的我若遇到了什麼困難,能夠時時想起爬山時的心得 --「不逞強」、「量力而為」與「善用自己的資源」-- 來有效克服自己的心魔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博哥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